半岛bandao体育,120万元买烟草公司工作?毕业就背上巨额债务……专案组民警:400余人为进好单位被骗8000万元主犯竟一晚豪掷五六十万喝洋酒

发布时间:2024-11-15 00:31:27    浏览:

[返回]

  “去年11月,我花了16.8万元,想进入湖南一家卷烟厂工作,但快一年过去了,连面试也没给我安排!”2024年11月11日晚,2023届毕业的湖北籍大学生李贺(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本文简称每经记者或记者)讲述,为了这份工作,他不惜背上了巨额债务,贷款了16万元。他还因担心错失机会,一直没去找其他工作,从应届生被拖成了往届生。

  而天津的罗佳(化名)则告诉每经记者,她交了32.5万元后,获得了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入职通知”,不过是伪造的。

  令人震惊的是,除了每经记者采访到的湖北的李贺、天津的罗佳,今年甘肃兰州市公安局也侦破发现至少有400余名毕业生有类似遭遇。

  11月7日,兰州市公安局对外公布,成功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

  “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专案组成员、兰州市公安局民警西固分局三级警长马岩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该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主要盯上高学历毕业生。而让不少求职者背上巨额债务的诈骗人员,却用骗来的钱花天酒地,在酒吧一晚豪掷五六十万买“路易十六”洋酒套餐。

  “(山东)烟草总公司120万元包进,年薪50万元左右,还不算各种福利。”近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求职者身份暗访了数位“推荐就业”的人,他们均向记者发来各大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甚至有人声称,钱到位的话,还可以根据学历背景定制岗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述“推荐就业”公司处了解到,进机关事业单位(无编制),他们的收费多为10万~20万元,有事业编的价格在30万元以上,还有“稀缺空降岗位”60万~200万元。

  声称拥有众多山东省就业资源的黄鹏(化名)告诉每经记者:“事业编需要考试,我们会帮您缩减题的范围,你去好好学,只要分数别太低,面试就全由我们安排好,铁定进,进不去我们全额退款。”

  “我们还有烟草总公司这样空降的好工作,120万元包进,年薪能拿到40万~50万元。先交10万元,再把你所有资料给我们送去政审,没问题的话就可以安排体检进行后面的流程半岛bandao体育,。”黄鹏甚至告诉记者,还有公务员岗位,200万元一个,但得等。

  马岩俊告诉每经记者:“今年6月初,我们西固分局新安路派出所接到一起受害人母亲的报案,她说自己通过熟人介绍,交了24万元,给孩子安排一份国企的工作,但等了3年左右一直没着落。”但当民警找来这位受害人具体询问时,发现和他一起参与“入职培训”的毕业生众多。

  马岩俊和同事们意识到案件重大。“当我们查到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银行账户交易流水异常后,马上给局领导汇报,局领导立刻安排成立专案组立案侦查。”

  上面这位母亲没有料到,她仅仅出于想求助警方帮助孩子退款的一次报案,竟在随后几个月牵出一个震惊全国的特大系列诈骗案。

  在“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中,犯罪团伙也是以能够介绍受害者进入央企、国企、党政等事业单位工作为幌子,大肆敛财。“烟草类工作的诱惑对受害者最大,但实际上一个也没安排进去。此外,驻甘肃的国企、央企及当地党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也被他们拿来作为诱饵进行诈骗。”马岩俊说。

  “仅中间人这一环节就涉及了上百人,而整个犯罪团伙,我们目前掌握的人员合计已达150至180人。”马岩俊向记者透露,“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的400余受害者,均为学历较高的应往届毕业生,最低学历为本科,还有不少研究生、留学生。他们中,最少的被骗了5万元,最多的被骗了60万元。”

  “这起案件的第二位受害人,当时已经进入了驻甘肃某国企工厂,花了21万元。根据我们后期调查了解,犯罪嫌疑人是通过寻找市面上的劳务派遣公司,以此方式,将受害人安排入厂。”马岩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犯罪团伙还忽悠受害人说,“因为找的内部人,所以先以劳动派遣的形式安排进去,在里面干6个月~12个月就给你转正。”

  据马岩俊讲述,上述受害人并非主动报案,“我们把他叫过来,告诉他这件事。刚开始,他并不相信自己遭遇诈骗。实际上,市场上的劳务派遣根本不需要花钱,而且据我们了解,上述驻甘肃某国企的劳务派遣情况比较常见,其车间主任就可以决定从外面聘用劳务派遣人员。”

  在求职路上,每个人都怀揣梦想与期待,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抵达彼岸。“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中,受害人不仅仅是那些求职心切的年轻毕业生,还有那些依赖父母“关系网”寻找工作的求职者。

  在从警路上走过27年的马岩俊,参与过众多要案,办案经验十分丰富。但当他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起“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时,依然感到震惊。“2000年以前,托熟人找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没想到,至今仍然有很多家长还是抱着这样的传统观念,而这恰好为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马岩俊介绍,“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依靠口口相传进行扩散,主犯嫌疑人非常善于发展下线,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宣传自己有能力解决一些央企、国企的工作。被误导、诱惑的亲友们又会继续发展下线。

  马岩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警方能够界定的“中间人”中,少的拉了个位数的受害者,多的拉了二三十个受害者,最多的一个人拉了200多名受害者。马岩俊对此十分感慨,市场上有关招聘的纠纷和诈骗并不少见,“但覆盖体检、面试、培训、笔试等全招聘链条的诈骗,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犯罪团伙的伪装手段高超,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费尽周折才将主要犯罪嫌疑人、制假章者以及涉案严重的中间人等一一摸清。”

  记者采访了解到,“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的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的人负责制假章,有的人负责制作网上招录审核通过的假图片,还有的人负责发布假新闻。为了增强可信度,他们甚至找到了一个兰州市的培训学校作为“掩护”,组织受害人进行面试和笔试。

  在培训学校里,犯罪团伙精心策划了一场场“考试”。他们不仅准备了考试卷,还找来“培训老师”授课。为了让受害人更加深信不疑,骗子们还特意找来了“托儿”。

  “他们(托儿)和受害人一同参加培训考试,这样一来,受害者们看到培训人数众多,便信以为真,掉入了陷阱。”马岩俊告诉每经记者,犯罪团伙还有人专门冒充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

  “他(托儿)会穿好西装,佩戴着证件等,看起来十分正规。提前进入一家企业,等受害者抵达门口后,装作从单位走出来,然后拿着假的文件和资料,给受害人答疑解惑,甚至进行所谓的面试。”马岩俊表示,犯罪团伙制造的假象颇具迷惑性,被害人难以识破。

  在采访国内其他“买工作”被骗的毕业生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他们中有人曾向所在地的警方报案,但多数被当作民事案件。为何兰州警方此番破获的案件可以被定性为“特大求职诈骗”刑事案件?

  “经调查,受害人花钱买的工作都是虚构的。而在我们正式抓捕犯罪嫌疑人之前,已经进行了20天的秘密调查,一步步摸清了主要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行踪,同时半岛bandao体育,,还查询到了他们名下的银行卡交易情况。通过调阅银行卡的流水,我们发现这些犯罪嫌疑人的账户中存在大量不正常的进出款项。”马岩俊分析道。

  从几十万条公司流水、个人交易记录及电子数据中,兰州警方逐步确定,“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总金额超8000万元。BD半岛·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

  “这起案件里,中间人数量众多。有极少的受害者较早发现,钱被退回,但绝大多数的受害者和其家庭均遭受了重大损失。”马岩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许多受害者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甚至十分艰难。有些毕业生的父母都是务农人员,一点点积攒下的微薄积蓄都被掏空了。“还一些人,为了给孩子谋一份工作,还背上了贷款等巨额债务。”

  记者了解到,“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团伙中,年龄最小的犯罪嫌疑人是90后,年龄最大的主犯为1976年生人。令人心寒的是,他们从数百位受害者手里骗取8000多万元钱财后,竟然一晚就挥霍上数十万元。

  “几个主犯经常进入娱乐场所高消费,一掷万金购买名酒套餐。买一份路易十六的套餐5万6万元,他们最多一次一晚上买了十份,花费高达五六十万元。”马岩俊表示,“他们还热衷于给主播打赏。”

  截至目前,针对“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兰州警方抓获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人,追赃挽损1000余万元。

  马岩俊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前述那名给犯罪团伙拉来200多名受害人的“中间人”,在案发后不仅将获利的500多万元悉数退还,还额外多退还了300多万元。“他试图通过多赔钱来减轻自己的刑事责任,但因为涉及人数太多,最终还是被批捕,警方依法对他采取了强制措施。”

  “部分受害人其实已经考上研究生了,但为了不耽误这份好工作,没去读。有的受害人明明已有稳定的工作,却在犯罪团伙的游说下,冲动辞职,参加到虚构的入职流程中”马岩俊痛心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被耽误的求职者,错失了较好的就业时机。“他们从应届生被拖成了往届生,就业压力倍增。BD半岛·体育中国在线官方网站,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被骗毕业生中,2023年毕业的湖北籍大学生李贺也是如此。李贺经熟人介绍,于2023年11月下旬花了16.8万元,“买”一份进入湖南某卷烟厂的工作,按照合同上的“推荐期限”,本该在2024年1月1日前入职,但至今遥遥无期,“要是一开始跟我说等半年或一年,我肯定不交钱。但他们就是10天、半个月这样不断找理由给我往后推面试的时间。”

  “买工作的钱里有10万元是我贷的款,现在我的压力特别大。就是因为一直等他们的面试,我没有办法去找其他正式工作,这一年就耽误过去了。”李贺向记者表示:“我现在都不想回忆这件事,金钱是所有损失当中最其次的,我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催促、等待以及和这家公司的周旋上,每天在担心和惶恐中度过,这对我的创伤非常大。”

  而令马岩俊印象深刻的几位受害者,在遭遇求职诈骗后也不敢轻易尝试其他工作机会,“他们陷入了焦虑与煎熬的情绪,还有一位受害者都抑郁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受害人数量应该在400人以上,但有人至今仍在沉默,迟迟未来报案。”马岩俊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马岩俊和同组办案民警分析认为,这些沉默的受害者,有人或许拿回了部分或全部损失,但这并非犯罪团伙的“良心发现”,而是“中间人”试图逃避法律追责的妥协退款。更令人不安的是,专案组成员在侦查中发现,一些中间人还专门欺骗受害者不要报案,声称报案会导致退款无望。“有极少数受害者,至今仍沉浸在犯罪团伙编织的谎言中,坚信他们能够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安排一份理想的工作,痴痴等待犯罪团伙出来后继续履行承诺。”

  近年来,公安部不断加大对各类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2023年,发布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对公侵财、冒充部委央企国企诈骗等专项行动的通知;今夏,这一行动再次升级,全国公安机关展开了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但依然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伴随2024年大型冬季招聘如火如荼,《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打开多个短视频平台,稍作搜索,就发现充斥着大量有关“内推央企工作”“国家电网编制咨询”“某军后勤岗”等内容。

  李贺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到了短视频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人把他们正在洽谈的截图、合同发给我,询问是不是真的,我给的第一回复就是别信;还有人给我说,已经交钱了,我就马上建议他快退。”

  马岩俊向记者表示,即便“毕业生就业特大系列诈骗案”犯罪团伙具备全链条作假,但其实细看还是会有漏洞。“比如,犯罪团伙常常会颠倒招聘流程,以体检为第一步,诱使求职者上当受骗。他们还会谎称通过内部关系操作招聘事宜,要求受害者保密,学员间不能互留联系方式这些谎言很容易被拆穿。哪怕求职者向相关单位的人事部门咨询,就能快速确认真伪。”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多位受害者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忍痛说出这段惨痛经历,是希望其他毕业生能以此为戒。

  “还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千万别被所谓的捷径迷惑。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对此类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罗佳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